一、病原
鯉痘病毒 大小為190納米左右。
痘瘡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病原為皰疹病毒,病毒直徑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狀病毒顆粒感染所致,病毒復制適溫為15℃~20℃。
二、癥狀
魚體表出現乳白色小斑點,并覆蓋一層很薄的白色黏液,隨著病情的發展,白色斑點的大小和數目逐漸增加、擴大和變厚,其形狀大小各異。這種增生物既可自然脫落,又能在原患部再次出現新的增生物。病魚生長性能下降,表現為消瘦、游動遲緩,甚至死亡。
三、流行情況
此病早在1563年就有記載,流行于歐洲,現在在朝鮮、日本及無哦也均有病例發生。主要危害鯉魚、鯽魚及圓腹雅羅魚等,影響魚的生長。降低魚的商品價值,在越冬后期可引起病魚死亡。同池混養的青魚、草魚、鰱、鳙、鳊及赤眼鱒不感染。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溫時及水質肥沃的池塘、水庫、網箱內。當水溫高于18℃后,會逐漸自愈。通過接觸傳播,也有人提出單殖吸蟲、蛭、鲺等可能鲺傳播媒體。
流行季節與溫度,冬季及早春低溫(10-16℃)
四、預防
1、增高水溫及適當稀養。
2、嚴格執行檢疫制度,不從患有痘瘡病漁場進魚種,不用患過病的親魚繁殖。
3、將0.5千克大黃研成粉末,用開水浸泡12小時后,與100千克餌料混合制成藥餌,給越冬魚投喂5-10天。
4、做好越冬池和越冬魚消毒工作,調節池水pH,使之保持在8左右。四、防治措施
五、防治方法
通威方案
1、發病魚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潔水(流動水更好)中,體表增生物會自行脫落。
2、發病時內服通威病毒出血止,康復散,肝膽保健康,一日2-3次,連用7天。
百度方案
1.二溴海因或溴海因全池潑灑,用量為0.2~0.3克/立方米。
2.碘伏全池潑灑,用量為0.2~0.3毫升/立方米。
3.同時內服三黃粉。
4.生石灰,排去原池水3/5,全池潑灑,調pH值為9.4,10h后加入新水。
5、復合碘溶液,或10%聚維酮碘溶液,或10%聚維酮碘粉,一次量,每一立方水,0.1ml,或0.45~0.75ml,全池潑灑一次。
6、銀翹版連根,或七味板藍根,或清熱散,一次量,每1kg飼料,3.2~4.8g,或6~8g,一天兩次,連用2~3天。
7、扶正解毒散或黃連解毒散,一次量,每1kg飼料,均為6~8g,1天2次,連用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