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龍魚
名稱:雙須骨舌魚,又名:龍魚、英文名稱:Silver Arowana、拉丁學名:Osteoglossum bicirrhosum
科學分類: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輻鰭魚綱、骨舌魚目、龍魚
* 概述:
骨舌魚科是一類古老的大型淡水魚,早在距今3億多年以前的遠古石炭紀時就已經存在。后來,隨著地殼的移動逐漸地把它們分散到世界各個大陸,如今分布廣泛,在亞洲,南美洲,澳洲以及非洲都能尋覓到他們的蹤跡。因為其神態威嚴,體形長而有須,鱗片多帶金屬光澤,善于跳出水面很高捕食小昆蟲,酷似中國神話中的龍,故俗稱龍魚。
一、天然分布:銀帶分布廣從南美圭亞那(Guiana)與巴西的亞馬遜河上游到下游。從下流的河口到往上游4000公里的秘魯(Peru)、依奇多斯(Iquito 【查看更多】
名稱:雙須骨舌魚,又名:龍魚、英文名稱:Silver Arowana、拉丁學名:Osteoglossum bicirrhosum
科學分類: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輻鰭魚綱、骨舌魚目、龍魚
* 概述:
骨舌魚科是一類古老的大型淡水魚,早在距今3億多年以前的遠古石炭紀時就已經存在。后來,隨著地殼的移動逐漸地把它們分散到世界各個大陸,如今分布廣泛,在亞洲,南美洲,澳洲以及非洲都能尋覓到他們的蹤跡。因為其神態威嚴,體形長而有須,鱗片多帶金屬光澤,善于跳出水面很高捕食小昆蟲,酷似中國神話中的龍,故俗稱龍魚。
一、天然分布:銀帶分布廣從南美圭亞那(Guiana)與巴西的亞馬遜河上游到下游。從下流的河口到往上游4000公里的秘魯(Peru)、依奇多斯(Iquitos)甚至更上游的Maranyun河、烏卡亞力河(Ukayari)的附近,筆者都曾經見過銀帶的蹤影。雨季時的大洪水使得亞馬遜河各個支流的水位都暴漲,大型魚都往附近的湖沼地回游分散。雖然各自棲息在獨自的環境之中,但本種魚甚少出現在亞馬遜的主流中。支流的水潭及岸邊被水淹沒的灌木叢,甚至只要有浮草的水上草原都是銀帶的棲息地。這對稚魚來說,非但是攝食的好環境,更是躲避潛入水中的鱷魚、水鳥等掠食者的絕佳處所。是個水質從ph5.8-7.0的弱酸性軟水且混雜著軟土的水域,水溫從23到28度不等。
銀龍魚主要產于巴西亞馬遜河流域,1935年引入美國,1955年引入日本。1966年日本神戶的宮田先生在九州阿蘇長陽的熱帶養殖場利用溫泉首先人工繁殖成功。但我國市場上所見的還是由南美經過美國轉口引進的人工繁殖的極少。
二、形態特征:
1. 軀體:銀帶擁有十分細長而側薄的體型。在全身灰綠色的身軀里巧妙地混入銀白色。在飼育下的幼、亞成、成魚期時都喂予磷蝦的話,由于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的作用,在背鰭、臀鰭的地方會鑲入紅色的橫帶,就連體側的鱗片外緣也會變成紅色。成魚時紅色漸淺而成為熏銀色、白金色。背鰭、臀鰭的邊緣白色的味道更濃,使得原本就碩大的身軀更顯龐大。由于性別的差異,母魚的顏色稍深,看起來體色呈暗色。而背部則不管公母都呈灰綠色,當作背景色來看時十分舒服。但是體側強烈的鏡面現象,使得在光線下時除了繁殖期外公母魚是很難分別的。養殖個體中也有少數全身白化的所謂白金色銀帶的色彩變異個體存在。
2. 頭部:嘴巴的位置位于上方,口裂延伸至眼窩后緣。下噪聲較上顎更為突出,前方并排著數個線狀的側線器官。吻端長有一對觸須,在自然環境中迦游的野生個體,成魚的觸須可以伸長至3-4cm,但在人工飼育下的個體由于生長受至阻礙往往只能長到1-2cm。下顎的齒骨十分發達,在上下顎間排列地像梳子般的圓錐形齒十分細小且銳利。各齒間的間隔十分狹小。不只前上顎骨,齒骨連口蓋的副蝶形骨與舌的構成骨皆十分發達。這是為了要一口咬碎大型甲殼類與甲蟲而發展來的。另外,上下顎更注重的是易捕捉獵物的獵捕機能而非其牙齒的咬合力。鰓耙發展成棘狀。咕嚕嚕的大眼睛接近上顎前緣,視力十分良好。吻部很短。鼻孔位于兩眼的前上方,十分接近吻端。
3. 鰭條:背鰭、臀鰭十分地長,臀鰭的起點比背鰭還要前面些。延伸出去的腹鰭第一棘條甚至超過了臀鰭的起點。胸鰭十分發達。特別是長而有力的第一棘條更是銀帶藉以躍出水面的利器。這種美妙的飛翔力更使得銀帶在南美洲當地贏得了“跳躍魚”(亞馬遜“水猴”,夜間易跳缸,故多加防護網。)的美稱。
4. 鱗片:體側覆蓋了五列大又美的圓鱗。側線從頭部后鰓蓋的后緣上方一直通到尾柄。體高約為體長的五分之一。九十公分左右的五-八歲的公魚其體高較母魚來得大上許多。身體中間的部份甚至可以接近兩公分。像這樣如此有魅力的外型可是再怎么貴的亞洲龍魚也比不上的??上У氖菗碛写朔N外型的銀帶已很難找得到了。
5. 尾部:
6. 雌雄鑒別:
7. 變異品種:
8. 同類品種:
三、生活習性:
1. 生存條件:龍魚適應的水溫介于24~29℃均可,如果魚只適應良好,甚至可以適應22~31℃的溫度。不過龍魚和其他的觀賞魚一樣,切忌水溫急劇變化。
2. 食性:
其個性在所有的骨舌魚中算是很溫和的,可以與同尺寸魚混泳。也是所有骨舌魚中繁殖力最強的。食性被歸納為肉食性,但并不表示只吃魚類。除了小魚外,銀帶也吃很多其他的東西,在體長10公分左右的稚魚期時平常以蝦子、水蚤、搖蚊(midge)等甲殼類與水生昆蟲為食,但也會捕捉離水面3至4公分游泳的小魚。亞成魚時除了回游在水面的魚外,也吃蜥蜴、青蛙、蛇等。超過一公尺的成魚也會吃水島的幼雞及老鼠等小動物,因為熱帶地區的颶風(squall)常將陸地上的許多小動物卷入水中。閃耀著白金色體色的個體攝影實長60cm體高甚高的老成魚攝影實長100cm十分發達的口器攝影實長60cm除此之外,銀帶也會躍出水面捕食連水面上一公尺枝上的蛇或大型甲蟲類,也都難逃被其血盆大口吞食的命運。遺憾的是,其躲藏在浮草(floatingwateweeds)之下窺視水面上的昆蟲,一瞬間躍出水面的勇姿,在魚缸中是看不到的。在人工飼育的環境下除了金魚、蟋蟀(cricket)等活餌外,還可以喂與磷蝦(krill)、冷凍魚肉、香腸(sausage)、魚卷、人工飼料等,如經過馴餌的話,還可以接受更多種的食物。繁殖雖十分困難,但在日本國內已有成功的記錄發表。銀帶在一季之中會產卵一到三次,每次約100到300顆,卵徑有9到10mm大。產卵后40到50天內公魚會將卵含在嘴中,從孵化后一直到學習攝食行為開始之前,稚魚在口中都得到了最好的保護。而這期間親魚幾乎都不攝食,只是專心地守護著孩子。尚附有卵黃囊(YorkSack)的稚魚攝影實長5.5cm浮在水面生活攝影實長5.5cm。
龍魚屬肉食性魚類,從幼魚到成魚,都必須投喂動物性餌料,以投喂活食最佳,最好不要投喂單一的餌料,應制定出一份營養豐富的菜單,以確保它的營養均衡。
3. 生長:
四、繁殖特點:
1. 成熟年齡:
2. 繁殖季節:
3. 懷卵量:每對親魚每次產卵200粒左右,多者300余粒。
4. 卵子性狀:銀龍魚在游動中排卵射精,卵的直徑在4毫米左右,自然條件下,雌雄銀龍魚產卵和射精結束后,雄魚將受精卵全部含在口中進行孵化。受精卵在雄魚口中經過40-60天左右才能孵化出帶卵黃囊的仔魚。仔魚靠卵黃囊生活8天左右,便可發育成能游動攝食的幼魚。
五、可用價值:?食用價值 ? 藥用價值 ?養殖價值 ?觀賞價值 ?
|